《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于永州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運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選擇千山萬徑,人鳥絕跡這種最能表現山野嚴寒的典型景物,描繪大雪紛飛,天寒地凍的圖景;接著勾畫獨釣寒江的漁翁形象,借以表達詩人在遭受打擊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江雪 1
朝代:唐代 作者: 柳宗元 類型:記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賞析 2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文章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牵娙藚s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寫作手法
藝術表現上,除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外,該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仄韻。五絕是絕句中最玲瓏剔透的小品,用仄韻是罕見的,也最難寫出神韻,因為仄韻字,容易造成逼仄壓抑的心理反應,不利于詩境的開拓。而此詩卻用仄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敖^”“滅”“雪”因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與雪境的氛圍相合,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緊相揉合的特色,比較典型地代表了柳詩的基本風格。
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
意境賞析
說實話,這首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們小學的語文課本里。當然作為小學生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只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作講解。我的兒子也上小學了,他所學習的書里很自然地將這首詩歌釋為:山上的鳥全部飛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經沒有人行走。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垂釣。對小學生而言,這種純字面的解釋本身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完全游離了詩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認為,這首詩意境清寒高潔,孤傲絕俗,堪稱中國古典詩詞意境之典范。全文繆繆二十字,但每一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一個千山,一個萬徑,一個鳥飛絕,一個人蹤滅,把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突然話鋒一轉,在這樣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安靜地釣魚。一個孤,一個獨,一個蓑笠翁,一個寒江雪,相互映襯,白皚皚,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這是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
如果我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首詩有雙重意境:一是詩歌本身所描繪的寒冷孤獨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釣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的一幅極具情趣和生機的孤翁寒天垂釣圖;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寫作此詩時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那是一種宏大的孤獨的但又是無比崇高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詩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這種情感只有用我們的安靜的心才能體會。
古詩賞析柳宗元《江雪》 3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賞析自問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
再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駐足遠望,久久不肯離去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敝性娙送ㄟ^“月落”(殘月西沉之象)、“烏啼”(烏鴉驚恐凄涼的啼叫聲)、“霜滿天”(霜花凝露,寒氣逼人)、“對愁眠”(舟中之人愁緒滿懷,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讓人心煩意亂的夜半鐘聲,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一幅“秋夜寒江圖”。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意象,把詩人內心的“愁”渲染得淋漓盡致。由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這首詩的思想感情——詩人的羈旅之愁。
《江雪》【作者介紹 4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稱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漢族。唐代宗大歷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劉禹錫與之并稱“劉柳”。王維、孟浩然、韋應物與之并稱“王孟韋柳”。因官終柳州刺史,故世稱柳河東或柳柳州。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銳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逝于柳州,年僅47歲。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學家。柳宗元反對六朝以來籠罩文壇的綺靡浮艷文風,提倡質樸流暢的散文。著有《柳河東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為考進士,文以辭采華麗為工。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十四年登博學鴻詞科,授集賢殿正字。一度為藍田尉,后入朝為官,積極參與王叔文集團政治革新,遷禮部員外郎。永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又出為柳州刺史(所以稱柳柳州),政績卓著。憲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劉禹錫、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富于戰斗性,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哲學著作有《天說》、《天時》、《封建論》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劉禹錫保存下來,并編成集。有《柳河東集》。
詞語解釋 5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3.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4.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5.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9、獨:獨自。
10、釣:釣魚。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頭兒。
千山:虛指所有的山。萬徑:虛指所有的路。
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舟:小船。
《江雪》【賞析 6
這是一首婦孺皆知的小詩,它字淺句順,讓人過目成誦,經久不忘。如果一個人只能背誦三首古詩,《江雪》十有八九是其中之一。當我們陶醉于它的凝練的時候,不禁會思考它到底表達了什么?
一首詩的能有多大?《江雪》似乎提供了一個典范。西方中世紀釋讀《圣經》,曾有“四義釋讀法”,主張分字義的、寓意的、規訓義的、靈義的四個層次理解《圣經》。我們也不妨從多層意義上來欣賞這首小詩。
首先從最淺顯的字面上看,《江雪》提供的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寒江獨釣圖”。前兩句是天寒地凍的大背景:千山疊嶂,白雪皚皚,萬徑盤曲,冰封凄凄,天空中沒有一只飛鳥,路面上沒有一個行人。后兩句是小焦點:在這大背景中有條江,江面上有一小漁船,漁船上有一穿蓑戴笠的老漁翁,老漁翁手持一根釣竿,獨自垂釣。描繪極有層次,很多的國畫常常取材于此。宏闊的天地和微小的漁翁形成鮮明對照,而整幅畫面給人直觀感受是“冷”和“寂”。
“一切景語皆情語”。我們馬上會想到詩人恐怕不單單是為了畫一幅毫無意義的圖畫吧?這苦寒靜寂的圖畫背后,是怎樣一付情懷呢?自永貞革新失敗以來,詩人屢遭打擊迫害,被貶謫到荒涼的永州,政治抱負不得施展,志同道合的朋友天各一方,生活上又陷入失朋少伴的孤獨之中。這陷入幽靜寒冷的境地之中,在千山萬徑的人世間也沒有同伴的孤苦老漁翁,不正是此時詩人的自況么?
然而,用詩人的政治、人生遭際作比附,雖然可以一一應驗,卻不能中止我們對詩意的領會。從更深一層看,這首詩則反映了詩人的在此厄運中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境界:雖深陷絕境而不悔其執著之心,雖歷冰雪而不改其高潔之志。有論者以為在這樣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凜然不可侵犯。這個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不過,精神寫照說,還算不得最高層次的理解。因為這樣的精神,必得在如此的環境中才能展現出來,詩境真正的高超之處卻在于超越這個苦寒的世界,而達到精神的沉寂。這便是禪的境界。詩人深受佛禪思想浸染,必然深悟“色即是空”的佛理,千山也好,飛鳥也好,萬徑也好,人蹤也好,江面、小船、釣鉤、老翁,不過都是空無,唯一存在的是漁翁的超脫。所釣非魚,乃禪也。
這樣我們就可以不同層次上體會這首小詩的美,層次雖有深淺之分,然而每一層面都有自己特有的藝術美。言有盡意無窮,這也許是《江雪》千百年來令人贊嘆不已,以二十字而占據中國文學史重要一席的原因吧。
《江雪》【評析 7
《江雪》這首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時期。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卻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首先,它創造了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單就詩的字面來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這位漁翁身披蓑笠獨自坐在小舟上垂綸長釣。“孤”與“獨”二字已經顯示出他的遠離塵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還嫌意興不足,又為漁翁精心創造了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呀!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涂,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連亙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蓋萬里。沈德潛評論說“清峭已絕”。顧璘則說“絕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這首詩的境界創造來說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晚于柳宗元的鄭谷曾作《雪中偶題》:“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是詩亦寫江雪中的漁翁,但造語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與鮮明的個性熔鑄進去,所以蘇軾批評他是“村學中語”,而稱贊柳宗元末尾兩句,說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蘇軾所謂“人性”,即指詩人的情感熔鑄。“人性有隔”的對立面便是“人性無隔”,做到“人性無隔”,亦即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們知道,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連遭貶斥,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不屆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專寫窮山僻壤之景,借題立意,寄托遙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極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脫俗的個性也得以充分展現。這首詩中的漁翁形象,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其風標,其氣骨,其守貞不渝的心態,不是很令人欽慕嗎?和柳宗元約略同時的詩人張志和作《漁歌子》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睆埵显炀尺x擇春暖花開之際,畫面美而幽,流露了“煙波釣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閑適自在之情。柳宗元與張志和不同,他本是個堅持正義的政治家,立腳于充滿矛盾斗爭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專取深冬寒涼之際,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縱情山水的一面,他還寫出了嚴正清苦,凜然不可犯的一面,
最后,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蒼茫天宇,皚皚大地,其悠遠的景界非常吸引人。此詩的藝術構思很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
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這是一幅多么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這幅畫面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大家知道,在藝術作品中,絕不會有“純粹”的風景詩或風景畫。在它們里面總是要或多或少地反映作者的感情和現實內容的。事實上,風景詩中的極品,盡管通篇花鳥,滿紙煙霞,但必然是字字看來皆是景,聲聲細味總是情。這首詩,也不例外。只要我們了解柳宗元的一生經歷,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古詩《江雪》原文及賞析 8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牵娙藚s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譯文及注釋 9
譯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升華:四周的山連綿起伏,空曠的,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
《江雪》譯文: 10
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著蓑笠的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釣魚。
賞析 11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牵瑸榱送怀鲋饕拿鑼憣ο?,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單句賞析 12
【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出處】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孤舟上坐著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漁翁,頂著風雪獨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釣。
【鑒賞】千山里的鳥兒都飛光了,萬徑上的人蹤都消失了,舉目四望,看不到一個行人;只有那身披蓑衣、頭戴笠帽的漁翁,孤獨地坐在一條小船上,寂寞地垂釣著一江的風雪。原詩是柳宗元最為后人傳誦的一首詩。此詩描寫漁翁寒江獨釣,孤高清遠,悠然顯出一種蒼涼、脫俗的意境。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孤身一人在冰雪天或其他時候垂釣的情形。[例]有時,我也充當柳宗元筆下那“孤舟蓑笠翁”去“獨釣寒江雪”,有時,我也像張志和那樣,“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呂金華《漓江醉釣》)
二、用以比喻遺世獨立或孤立無朋。[例]隱逸這條路為古代士大夫知識分子在政治黑暗、世道污濁的時候保持人格獨立提供了可能。他們常常像“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以“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自勉。(陶東風、徐莉萍《死亡·情愛·隱逸·思鄉》)
古詩江雪全文 13
一、古詩原文
作者:柳宗元
千 山 鳥 飛 絕 ,
萬 徑 人 蹤 滅 。
孤 舟 蓑 笠 翁 ,
獨 釣 寒 江 雪 。
二、作者背景
柳宗元(773-819),唐代詩人。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參加永貞變法,失敗后屢被流放,最終在柳州刺史任上去世,后世又稱“柳柳州”。他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也寫得很好,古詩和韋應物齊名,世稱“韋柳”。
三、古詩鑒賞
1、注詞釋義:
絕:絕滅,消失。
徑:小路。
蹤:指腳印。
孤舟:孤單的一條小船。
蓑笠:用草編成的雨衣和帽子。
2、古詩今譯:
千山寂靜鳥兒都飛走不見了,萬條小路上已經人跡杳渺。小船上漁翁穿戴蓑衣斗笠,獨自一人冒寒在江上垂釣。
3、名句賞析:“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strong>
詩人只用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位漁翁獨自垂釣。也許他什么也釣不到。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孤獨和嚴酷的環境算不了什么,人只要有信念,有毅力,再惡劣的環境也不能把我們摧垮。詩里的漁翁實際就是詩人自己的寫照,孤獨而堅強,雖然屢遭流放,屢遭打擊,但他一直不屈不撓,保持鎮定自若的態度,堅持自己的理想。其中的深意,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江雪》【注解 14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2、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3、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4、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5、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笠和斗笠 “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古詩賞析柳宗元《江雪》 15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鑒賞:
頭二句寫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萬壑,樹木茂密,可是山中卻不見一只飛鳥;原野遼闊,路徑萬條多,卻不見一個行人的足印。極目四望,唯見四野白茫茫,一片銀色世界,這兩句沒有明點雪字,但鳥飛絕、人蹤滅的幽寂境界,卻生動地表現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凜冽。
后兩句別開生面,勾畫了一個漁翁獨釣寒江的奇異景象。風雪滿江,在那嚴寒的江上看不見任何東西,只有一葉漁舟,漁舟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正迎風抗雪,在寒江上垂釣。最后一句點出雪字,包籠全篇。
四句詩,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漁翁垂釣,人物與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極佳,是一幅絕妙的寒江獨釣圖。稱得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難怪后世畫家,多喜用該詩的意境入畫。
這首詩看似乎寫景,其實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寫來塑造詩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一形,實際上是詩人的自畫像,它寄寓著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后的堅貞不屈的精神。永貞革新失敗后,詩人遭到殘酷的打擊迫害,遠謫永州,與同黨天各一方,處境孤獨,但他并不自棄,始終堅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中就曾表明:雖萬受擯棄,也不更乎其內。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雖更為僻遠,但有了實權,他就又以積極的革新政治的姿態,興利除弊,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這都清楚地說明他在政治革新失敗后的堅貞不屈的精神。所以說詩中所刻畫的老漁翁形象,正是詩人同惡劣環境對抗的內心世界的形象表現。但是詩中以遼闊空曠的背景映襯寒江獨釣的孤舟,也透露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這首詩語言簡約,意境高潔。絕、滅、雪都是以入聲字作韻腳。入聲字短促,很適合表達憤慨不平的心聲和幽寂凄冷的情調。
柳宗元的江雪原文及賞析 16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雪
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1)兩詩題中都有“雪”,但構思有別。柳詩;羅詩則由“雪”及理,重在議理,“長安貧者”的形象,是議事論理的根據。
(2)兩詩都以“雪”為表現對象,但表現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柳詩通過塑造“?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態度,抒發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和堅持理想絕不趨勢媚俗的堅定意志。羅詩則。
參考答案
(1)(柳詩)由“雪‘及人①,重在寫人②,“笠翁”的形象③,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寫照)④。(4分。四個要點,寫對一個給1分)
(2)(羅詩則)通過議論“豐年瑞”的話題①,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②,表達了對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的厭憎③和對饑寒交迫的貧苦百姓的同情④。(4分。四個要點,寫對一個給1分)
賞析:
《江雪》這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二: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于抒情而拙于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氨M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氨M道豐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于同樣悲慘的境地?!岸沦u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這些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焙孟笤谝慌岳淅涞靥嵝堰@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柏S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里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里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詩其深意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全詩賞析 17
柳宗元的《江雪》是一首以入聲字入韻的古體絕句。它和另一首《漁翁》向來為讀者所喜愛。在《江雪》中詩人以新穎深邃的構思、通俗平易的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有意境有立體感的藝術畫面,并通過對孤舟獨釣的老翁形象的描繪,寄托了自己高潔的情懷。
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背景廣闊遼遠,畫面安謐冷寂。一切山嶺上的鳥兒都飛到別處去了,所有的道路上都看不到人的蹤跡,天地之間完全被白茫茫的'大雪籠罩。這兩句沒有提到“雪”,卻極為出色地描畫出了雪景。“千山”、“萬徑”是夸張的修辭手法,極言在目力所及的廣大范圍之內,沒有人跡,沒有鳥鳴,寂寥空曠,十分幽靜。詩人只用了十個字,就烘托出了一種獨特的意境。后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人由遠及近寫來,從遠處的山野寫到了近處的江上。就在這個飛鳥絕跡,渺無人跡的大雪天,有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在一葉孤舟上,手持釣竿,正潛心靜氣地在江上垂釣,雪花紛紛揚揚地飄灑下來,一落入江面,便融進了水中,老翁對于飄雪、寒風全然不顧,他的心志該是多么集中專一。四句詩便是一幅畫,有遠景,有近景,有山水,有人物,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描寫得既有層次又有中心。無怪乎歷來不少畫家愛以“寒江獨釣”為題來作畫了。
《江雪》是永貞革新失敗后,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的作品,它同《漁翁》詩一樣,都有所寄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詩人的自況。政治斗爭失敗后,柳宗元感到十分孤獨,但是詩人雖身處逆境,卻不肯向惡勢力屈服。在他所描繪的這幅寒江獨釣的圖畫里,詩人以漁翁自喻,流露出一種孤芳自賞的情緒和不同流合污的精神。詩歌所創造的意境,表面上看似恬淡平靜,其實,卻充滿了矛盾和痛苦。
柳宗元的詩大都抒寫貶謫生活或描繪山水景物,詩中常常流露出憤懣不平的情緒,蘊含著深長的寄興。詩人在表達這種復雜的思想感情時,既從“至難至險”處思考,又能做到通俗平易,深入淺出。蘇軾說柳宗元的詩“發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這種評論是很中肯的。
這首詩的韻腳“絕”、“滅”、“雪”三字都是入聲,音調短促,朗讀時構成一種特殊的音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