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作家排行榜上,她是年齡最大的入圍者,已經接近106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筆耕不輟。作為錢鐘書心目中的“最賢的妻,最才的女”,楊絳先生跨越了兩個世紀的人生風雨。
1911年7月17日,楊絳出生于無錫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楊蔭杭是一位著名的大律師,而姑母楊蔭榆則是中國第一位女大學校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小小的她展現出了學業精良和聰慧過人。
1928年,一心想報考清華外語系的她經過刻苦努力,但由于南方沒有名額,只得轉投蘇州東吳大學。在校期間,她不僅專業拔尖,在班里還冠群芳,并且擅長音樂、彈月琴、吹簫及昆曲表演。
1932年初,為能讀清華外語系,她放棄出國留學機會,憑借著執著的心志,終于考取了清華研究院外國語研究生。在那里,她遇到了未來的丈夫錢鐘書,他們在1935年的春天踏入了婚姻殿堂。
然而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風順。她要面對的是柴米油鹽之余,還要應對愛情挑戰。為了愛情,她不得不甘做錢家“灶下婢”。隨后兩人一起留學英國,那個時期,他成了一個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而她則成了一切的事實上的支柱。
回到國內后,她繼續從事各種工作,從大學教授到中學老師,再到補習功課,這一切都被視為她的巨大犧牲。但她從未放棄自我修養,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以保持自己的才華與魅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時,被整得苦不堪言,但她仍然笑咪咪地照顧起丈夫和自己。盡管她們遭受了許多困難,但始終維持著一種寧靜而堅韌的情感態度。這份品質,讓他們在逆境中也能找到前進的力量。
1979年之后的一段時間里,他們再次受到迫害,被下放至干校種菜。而這段艱難歲月,也成就了一本翻譯諷刺小說《堂吉訶德》的巔峰之作。這套作品后來成為西班牙國王的手禮物之一,這讓人看到了她的堅韌與智慧,以及對于文化傳承的深厚熱情。
1994年,當丈夫病重住院時,已經八十多歲高齡的小小夫人獨自一人悉心照料他。不久之后,其女兒也病重住院,與老夫妻相隔半個北京城遠處醫院,而這位老夫人卻依舊奔波,不辭辛勞。她曾說:“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這個決定似乎預示著她的生命將會更加珍貴,因為它包含了更多關于親人的回憶和故事,以及那份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情感糾葛和溫暖關懷。
1997年,當唯一杰出的愛女英年早逝后,一年的光陰過去,即便是在如此悲痛之際,老夫妻倆還是選擇安慰對方,而不是沉浸于哀傷。當最后一次擁抱結束,那一瞬間仿佛永恒化為時間的一部分。而當錢鐘書去世時,那份深深的情感共鳴,在歷史上留下了一道永恒的印記——閱歷能讓才華更持久,也能讓幸福更趨向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