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天是有情的,給人的是善良,但有些人卻總是陷入邪惡的深淵。 魯迅先生曾說:“我向來不敢以最壞的惡意去揣測中國人。但是,我沒想到,也不相信會這么殘忍。 “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魯迅先生指責國民政府的不作為和殘暴,在今天同樣催人奮進。 總有一些人,即使有惡意揣測,也從未受過委屈,即使有善意,也無法達成初衷。
踐踏別人善良的人不配得到善良。 在年邁不敬長輩的利益驅使下,他們成了當街碰瓷的“中堅力量”,讓好心幫長輩背上莫須有的帽子,讓多少溫暖的心變得冰冷冰冷。 官員利用紅十字會的捐款中飽私囊,花幾千塊錢買笑料,讓很多急需救助的人掙扎到死亡線上,讓多少熱心公益的人不敢再捐款了。
善良忘恩負義的人不配擁有善良。 被資助完成學業的貧困生對資助人遇到的困難充耳不聞,甚至破口大罵。人們不禁會想,早知今日鐵石心腸的考試機器是培養出來的,我又何必可憐他們可憐的家庭呢? 如果知識不能改變他人性中的貪婪和冷漠,也許善良是沒有意義的。
以傷害他人為樂的人不配得到善良。 虐死孩子的父母有一千個借口,卻掩蓋不了無數的罪行,也無法得到法院的寬大處理。 被林清玄放走的小偷是被家里窮逼的,被他好好對待后可以重新做人。韓國書《熔爐》中猥褻幼童的罪犯在權錢交易下獲得輕判,卻揚言要讓他的告密者生不如死。
我曾經以為人性之惡只是媒體渲染的產物。經歷過之后,我知道,太陽照不到的地方,總有黑暗。 我記得我在中學時發生的事情。在學期結束時的家長會上,每個學生都可以收到一份個人素質評估表,班主任和同學們將在表中填寫對該學生的評價。 當我拿到這張表格的時候,我看到“同行評價”一欄里寫滿了捏造、侮辱、誹謗的字眼。 我看到最后一個簽名是“知望”,但這顯然不是他的筆跡。 找老師理論,得到的回復只有“學生怎么寫是他們自己的事情” 靠著字跡,我很快摸清了情況。當時寫那段話的人是另一個同學謝毅。 我和她沒什么接觸,不能說有什么個人恩怨,但我在幾個比賽和考試中遠遠領先她。 就這么一件事,她卻無緣無故誹謗別人,甚至在簽自己名字的時候栽贓到別人身上。即便如此,也不難想象做大事的卑鄙。 所以,當幾年后得知她因車禍住院接受救助時,我毫不猶豫的無所作為。 俗話說,作惡多端,惡意中傷別人的人,是沒有資格去尋求別人的幫助的。 至于為她辯護的班主任,我很快得知她收了父母的高額禮金,被別人鄙視。
關于人性,眾說紛紜,有古訓“人生之初性本善”,有荀子、馬基雅維利的性惡論,有亞里士多德關于人性復雜性的論述。 也許我們看不清人的內心到底是怎樣的,也無法確切知道人的本性到底有多善惡,但總有一些人在真正的善良面前“望而卻步”。 并且珍惜你心中的善良之花,讓它在美好的心中生根發芽,對不值得善良的人保持敬而遠之的距離,因為做好事有自己的條件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