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里養了兩只貓,一只是銀漸層,一只是阿比西尼亞。2021年,我加入了養寵人士這一日益龐大的群體,開始面臨如何在眼花繚亂的品牌中選購貓糧、零食、玩具,以及去打疫苗、驅蟲、看醫生等問題。
在完成這個選題之前,我也和多數寵物主人一樣,很困惑寵物醫療為何特別貴。記得第一次把小貓接回家,我的貓有點嘔吐、厭食,一通檢查后初步判定為腸炎,決定打幾針消炎藥。那天,光檢查加打針,我花了2000多元。
經過一系列采訪和查閱相關資料,我發現,目前的寵物醫療市場正處于大家都“叫苦”的時候: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寵物醫療存在法規不全、醫生水平參差不齊、定價不透明等問題;從寵物醫療從業者角度看,寵物醫院面臨著日益激烈的競爭、昂貴的重資產投資成本,并不是一個暴利行業。
就寵物醫療行業而言,雖然近年來寵物醫院數量增長不少,但目前市場反映出的問題來看,寵物醫療市場還是存在諸多法律、規范和監管上的空白,其中包括從業資質、收費名目、治療標準和對寵物醫療行業監管的相關規章制度,同時,寵物醫療專業性強,導致了寵物醫院和消費者之間存在巨大的信息壁壘。這都讓消費者長期處于信息流的下游,只能醫院說怎么辦就怎么辦。
怎么辦?據寵物醫院從業人員透露,其實有很多病都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給寵物定期免疫,可以有效防止犬瘟、貓瘟等治療費用高昂的疾病發生。此外,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倒逼寵物繁育市場形成一定的標準,或者提前檢測出寵物的先天疾病。通過此類醫療常識的普及,可在一定程度上縮小醫療機構和寵物主之間的信息差。
與此同時,探索寵物體檢、寵物醫療保險等新型服務,也是應對問題的有益嘗試。近年來,還有不少商業保險公司都在涉足寵物保險領域。保險業務能夠在寵物生病的時候減少寵物主的負擔。不過寵物保險在我國的發展仍然處于初期階段,商業模式有待進一步探索。
去年,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于在部分城市開展規范寵物診療秩序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明確了三方面重點任務。一是規范許可和備案管理,重點檢查是否存在未經許可從事寵物診療活動等情況,及時將從業主體納入監管范圍;二是強化診療行為監管,督促從業主體落實動物疫病防控、獸醫病歷處方、獸藥使用、診療服務價格監管等要求,及時依法處理違法違規行為;三是做好法律宣貫,組織有關地區針對寵物診療活動的特點,采取有效方式加強法律規章的宣傳普及,增強從業人員依法防控動物疫病、守法從事寵物診療的意識。
對于養寵、愛寵人士來說,這可謂一場“及時雨”。相信隨著通知的出臺,未來寵物醫療的市場將朝著專業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市場健康發展,保障消費者權益。
規范寵物醫療,才能幫喜歡寵物的人減輕經濟負擔、養育負擔。在這個意義上,規范寵物醫療、更好地保障寵物健康,折射出的不僅是行業的發展進步,也是可貴的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