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其實跟你們一樣,也是當過這個節目的觀眾,我全程看過一個人的采訪,那期《開講啦》是易中天老師的,其實我非常喜歡他的那一期節目。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學,有沒有看過,因為我覺得他講得非常有邏輯,節奏也非常好。我自己其實不是一個能夠站在這能講好幾十分鐘的一個人,所以我就是隨著自己的想法來跟大家講我自己的一些故事,和華誼兄弟的一些故事。 華誼兄弟一眨眼創業二十年了,也就是說我自己創業二十年了。我是1994年從美國回到國內,算開始結束了打工的生涯。當然媒體已經說過很多回,我在美國這么多年來,只打過一種工,就是開車送外賣。開車送外賣為我帶來了在美國所有的生活費用和學費,很開心,雖然體力勞動超大。
我那個時候,我計算應該是平均每天十六個小時,而且我去美國的時候,其實也不是像你們現在一樣是這么年輕的一個學生,我去的時候是29歲。在美國留學所有的美好都是跟中國留學生在一塊兒交流的,跟老美確實沒有產生過特別美好的感覺,一方面語言的問題,一方面文化的問題,還有一方面心理上,其實還有點寄人籬下的問題。在電梯里看到穿著西裝的打工的人,我就永遠覺著他們像英雄一樣,或是我夢想中的樣子。我跟今天北京電梯里的送外賣的小孩是一模一樣,你們在電梯里發現背一個包送外賣的人,你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白領,他都不好意思正臉看你,就他非常緊張。我當時也是那個狀態,這個過程讓我覺得是在精神上要強或者是在體力上吃苦。
我回到國內創業,就像是今天所有創業者一樣,都會給自己設定一個方向或者是我到底要干什么?其實,在美國最后一年就是不正經地打工,但是腦子已經不再那樣了,看起來自己已經不是一個人送外賣的人,而是一個未來的小老板。一年的時間都在思考回國后干什么?我的兩個方向分別是與餐廳工作有關系的事情,以及專業上的美術事情。這兩個生意做得都算順利,這只是我們創業開始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往往是在采訪時或是在喝酒時分享成功經歷,但實際上很快就在自己的記憶中消失。
“華誼兄弟”這個名字來源于起初承包了一家廣告公司叫華誼廣告,并且將公司改名注冊的時候,當時員工建議加兩個字以便更順利。這時候簡單地說:“加‘兄弟’吧”,因為它代表的是兩位股東——即本人和弟弟。到了1998年,我們轉型進入電影行業而突然響亮地出現,讓許多人以為是個香港公司,因此名字就這樣形成了。
我認識馮小剛也是偶然之緣,從那以后拍攝馮小剛導演作品已超過十部,每一次劇本參與閱讀、定演員等等。大明星選擇是否定都不完全由我們決定,我們通常挑選那些未來可能成為明星的人,如黃曉明。此刻,請允許我們一起聆聽更多關于王中軍先生及其華誼兄弟的事跡,為您提供更多關于勵志事例素材共鳴的情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