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
《位移和時間的關系》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勻速運動、變速運動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位移---時間圖象,能及如何用圖象表示位移和時間的關系;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象的意義;
4、知道公式和圖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間關系的物理工具,它們各有所長,可以相互補充。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用多種手段處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用描點法描繪位移---時間圖象,并能從圖中獲取反映出來的物理信息。
教學難點:
如何分析物理圖象而從中獲取物理信息。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機械運動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學中為了研究物體的運動我們引進了質點和位移,一個物體運動時不但其位置在不斷改變,其位移在隨時間不斷地改變,那么一個物體運動時位移和時間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位移和時間的關系
二、新課教學
1、勻速直線運動
學生:閱讀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
用投影片出示圖表并要求學生回答,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每相等時間內位移有什么特點?
這是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的運動情況,它的運動有何特點:
學生分析后回答: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每2.5s內的位移為50m,每5s內的位移為100m,每10s內的位移為200m?任意相等和時間內位移都相等。
師:對,這種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位移都相等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板書:勻速直線運動
提問:如果有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駛,每5s內的位移都是100m,那么這輛汽車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嗎?
學生如果回答是,則舉一反例讓學生分析。學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則由一學生舉例說明,并在黑板上作圖說明。
小結:一物體如果作勻速直線運動,則其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時間圖象
師:請同學們以上面圖表所給出的數據,以橫軸為時間(t)軸,縱軸為位移(s)軸,用描點法作圖,看是一個什么樣的圖象,s與t存在一個什么函數關系?
教師邊看邊指導,并且改變一組數據(速度不同的物體的一組位移、時間值)讓學生在
同一坐標上作圖,然后把同學所畫的圖象在投影儀上打出分析。
學生:可以看出幾個點幾乎都在過原點的一條直線上。
教師:同學們與我們在初中學過的一次函數y=kx對照,s與t有什么函數關系。 學生:s與t成正比。 教師:對,這就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圖象表示,利用圖象可以比較方便地處理實驗(或觀測)結果,找出事物的變化規律。以后我們還會遇到更多的用圖象來處理物理量之間的變化規律的問題,所以,現在我們就要重視圖象的學習。
教師:再請同學們分析一下,這兩條圖線有什么不同,這兩物體的運動情況有什么不同? 小結:勻速直線運動的's—t圖線是一條直線,其傾斜程度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師:從圖象上我們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分析后小結:可以知道任意時刻物體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對應的時刻,可以知道哪段時間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時間。
3、鞏固性訓練(出示投影片)
(1)請同學們看圖,說出各種圖象表示的運動過程和物理意義。并模擬其運動的實際過程。
(2)請兩們同學上臺模擬以下兩圖中所表示的物體運動過程,下面的同學注意觀察并指出其錯誤。
師生共評:在甲圖中,0時刻即開始計時,已經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s與t成正比,t1時刻,位移為s2;BC段表示s沒有變化,即物體處于靜止狀態。CD段,物體勻速運動,位移越來越小,說明CD段物體的運動方向與AB段的運動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點,位移為0。
所以物理圖象主要觀測方法是:看橫、縱軸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圖象,從橫縱軸上直接可獲取的信息,聯系實際,搞清物理情景。
教師:請同學們思考位移—時間圖線和物體運動軌跡是否相同。
4、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汽車剎車時、飛機起飛時,其運動特點是什么? 學生:汽車運動越來越慢,飛機運動越來越快。 教師:對,這就是變速直線運動
板書: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在一條直線上運動,如果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就叫變速直線運動。
提問:那變速直線運動的圖象還是直線嗎?
學生分析:變速運動中,位移s與時間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線,應是曲線。
歸納總結:只要是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一定為直線,這是判定是否是勻速
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象的依據。
《位移和時間的關系》教學設計 2
一、教材分析
(一)本節內容地位和作用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是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勻變速直線運動是機械運動中一種重要的運動,它既是對前一節所學的《加速度》的深化和加強,也為即將學習的《自由落體運動》奠定了知識基礎。它的基礎性地位同時還體現在方法和能力培養方面。用圖像來分析物理問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數學方法之一,本節第一次用“面積”來處理圖像縱坐標對橫坐標的積累效果,這些都是今后用圖像分析物理問題所必須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V—t圖像中矩形面積的對應關系。
(2)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V—t圖像中四邊形面積的對應關系,使學生感受利用極限思想解決物理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
(3)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
(4)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5)在討論歸納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本節研究性學習,掌握描述物理規律的三種基本方法(文字法、公式法、圖像法),特別是要重視要關注利用圖像得出位移公式的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積極正確地對待科學的態度,領略自然規律的普遍性。
(三)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建立和應用。
2、教學難點
對位移公式的理解,尤其是加速度的正負值在速度—時間公式
Vt=Vo+at和位移—時間公式x=vot+1/2 at中所表示的物理意義。
二、教法分析
物理教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經歷“思考與討論”和“做一做”,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體會實驗在發現自然規律中的作用。(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讓學生在問題中激發興趣,在問題的爭論中辨清問題,在問題的解決中提升能力。)
通過和學生共同處理實驗數據和經歷無限分割逐漸逼近的方法,教會他們能用公司和圖像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體會數學在研究物理問題中的重要性。在學生深刻理解位移—時間x=vot+1/2 at公式以后,通過例題的講解,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對例題的處理,要引導學生自己分析已知、未知,畫運動過程草圖的習慣。
三、學法分析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更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以學過的“加速度”概念為基礎,通過“思考與討論”領會極限思想,加強對速度—時間圖像的分析推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時間的關系。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最后可讓學生自由發言,舉出生活中一些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例子,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難點處適當緩慢節奏,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思考和討論,老師可給予恰當的思維點撥,必要時可進行大面積提問,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四、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立疑設問(激發探究欲望)
復習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時間t內的位移x=vt,畫出它的
V—t圖像,物體的位移對應著v—t圖像下面的面積。
那么,對于勻變速直線運動,它的位移與它的V—t圖像,猜想是否也有類似的關系?
(目的是讓學生充分認識猜想在科學的發展和科學課程學習中的作用)
(二)講授新課
1、組織學生參與“思考與討論”。(倡導協作,分小組討論,并加以舊知識的提示,降低難度)。
用計算機展示教科書中提供的一組每隔0.1S測得小車速度的數據,組織學生討論時要強調“估算”,并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想法和問題,不要隨便肯定或否定,可啟發引導學生具體、深入地分析,肯定學生正確的想法,弄清錯誤的原因,這里只是讓學生初步認識極限思想。
2、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閱讀和討論38頁的內容,明確指出利用V—t圖像,△t越小,對位移的估算就越精準,引導學生利用極限思想得出V—t圖線下面四邊形的面積代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
導出位移公式時,首先要引導學生回顧梯形面積計算公式,并利用V—t圖像計算出V—t圖線下面四邊形的面積。從而結合速度公式Vt=vo+at推導出位移時間公式x=vot+1/2 at(合理運用數學知識,突破物理難點和目標)。
而后,要說明利用位置坐標代替位移的原因:先取初始時刻質點所在位置為坐標原點,則有t時刻質點的位置坐標x與質點在O—t一段時間間隔內的位移相同。即位移公式x=vot+1/2 at反映的是質點的位置與時刻的關系。注意該公式對勻減速直線運動也適用。
“做一做”是擴展性內容,引導學生把數學課的知識在物理課中運用,體會物理與數學的密切關系。
3、講解例題
例題1:讓學生對公式進一步理解,并學會靈活應用,強調加速度的正負值在公式中的物理意義,可補充一個勻減速直線運動方面例題。
〔補充題2〕正以30m/s的速率運行中的列車,接到前方小站的請求:在該站???分鐘,接一個垂危病人上車。列車決定先以加速度大小是0.6m/s勻減速直線運動到小站恰停止,停車1min后再以1.0m/s的加速度勻加速直線啟動,直到恢復到原來的速度行駛,求該列車由于臨時停車,共耽誤多少時間?(利用該題既可以讓學生鞏固勻速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和勻減速直線運動位移與時間關系,又可以讓學生感受一解多題—公式法和圖像輔助解法。)
(讓學生從所學知識中享受到解決問題內無窮樂趣,對提高物理學習興趣,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有利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
4、向學生展示一些實驗照片,從理論再到實踐,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所學知識。
五、布置作業,開放練習。
讓學生課后收集物體做各種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例,并預習《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與速度的關系》和《自由落體運動》,鞏固本節所學內容,留典型書畫作業。
(練習能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有利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物理規律的應用。)
《位移和時間的關系》教學設計 3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雖淺顯,但因其牽涉到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較典型,且學生將在本節首次接觸到物理圖象,故本課的價值傾向長遠,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良好的圖象分析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設計理念:
1、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課程內容的真實情境,營造開放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形象生動的情境中學習課文內容。
2、 充分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個性,更好地接受知識。
設計思路和特點:
1、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2、 以學生為本,嘗試新的教學方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別。
3.知道標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時間、時刻和路程是標量。
4.能用數軸或一維直線坐標表示時刻和時間、位置和位移。
5.知道時刻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系。
6.初步了解矢量與標量不同的運算法則。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具體問題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等概念,要使學生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化的處理方法。
2.會用坐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3.會用矢量表示和計算質點的位移,用標量表示路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生活與物理的關系,同時學會用科學的思維看待事實。
2.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教學重點:
運動的研究方法與描述、勻速直線運動的規律、作圖與圖像分析
教學難點:
圖像與物理過程的比較分析 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導入
提問一個走讀生,上學的時候是什么時間離開家的?在路上用了多長時間?怎么走的?什么時間到校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提出,要想清楚地描述物體運動情況,僅僅用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學習更多的物理量。
在一開始學生的回答中,學生離家和到校所對應的是時刻概念,在路上所用的時間就是時間間隔,它等于兩個時刻之差。
如果建立一個表示時間的一維直線系,則在這個坐標系中,時刻用點表示,時間間隔是兩個時刻之差,用線段表示。
二、路程和位移
重新討論提問學生的問題,問學生為什么不從另外一條路走?學生會很快回答另外一條路遠,那么從不同的路徑走就沒有相同之處嗎?當然有,那就是初始位置和末位置是相同的,所以為了準確描述這兩種運動,就需要引入兩個不同的概念。
1、位移
位移表示質點的位置變動,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質點在這次運動中發生的位移,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如:物體從A點沿曲線運動到B點,這次運動對應的位移用有向線段AB表示。
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位移是矢量,通常用字母s表示位移。
2、路程:路程是指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上面的例子中曲線AB的長度表示路程。
路程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 討論:位移和路程的區別是什么? 小結
1.路程是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是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物理量,用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表示,即物體位移的大小由初末位置決定,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問題:物體的位移大小有沒有等于路程的情況? 答:在單向直線運動中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三、矢量和標量
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標量。
定義: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標量。
位移是矢量,只與始末位置有關而與路徑無關,而路程與路徑有關。 討論:一輛汽車從A 點出發,向東行駛了40km,到達C點后,又向南行駛了30km到達B點,此過程中它通過的路多大?它的位移大小、方向如何?通過計算,你會有什么發現?
四、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在同一直線中如何利用坐標表示出物體的位移,如何進行計算?
從上面圖中我們看出,物體沿直線運動由B運動到A時其位移即為XA—XB=4m,由A運動到O點時的位移即為XO—XA=—2m。
五、課堂總結、點評
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位置、路程與位移的概念
(1)位置:位置就是質點在某時刻時所在的空間的一點,其位置可由坐標確定,如圖所示為質點在不同時刻的位置A、B。
(2)路程:質點位置發生變化時的徑跡長度叫路程,其單位通常用米(m),另外還有千米(km)、厘米(cm)等。路程是標量。
(3)位移:位移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化的物理量,用從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根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初、末位置間的直線距離;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位移是矢量,它與物體具體運動的路徑無關。其單位與路程的單位相同。在直線坐標系中,常用?x表示。求位移時必須回答方向。
注意:
①位移與路程不是一回事。只有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除此之外,兩者大小不會相等。
②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標量,位移只與初末位置有關,與路徑無關,而路程與路徑有關。
《位移和時間的關系》教學設計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什么是勻速直線運動,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
理解位移—時間圖像的含義,初步學會對圖像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及思維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
教材分析
勻速直線運動是一種最簡單的運動,教材通過汽車運行的實例給出定義,且下定義時沒有用“在任何相等時間里”這種過于數學化的說法,適合高一同學的學習情況。本節的重點是由勻速直線運動的定義,用圖像法研究位移與時間的關系,本節教材沒出現任何公式,而是利用圖2—6形象地描述了一輛汽車的運動情況,圖上還標了位移和時間的測量結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測量數據,取平面直角坐標(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位移,取單位,定標度),再根據記錄數據描點,最后畫出表示汽車運動的結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記錄下測量數據,取平面直角坐標(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位移,取單位,定標度),再根據記錄數據描點,最后畫出表示汽車運動的位移圖像為一直線,這個程序體現了我們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要讓學生領會。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是變速直線運動的定義,教材也是通過生活常識直接給出定義,本節的最后對圖像法做了一個簡介,能夠引起同學們的重視。
教法建議
本節內容不多,但學習了一種新的處理問題的方法:即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圖像,圖像反映物理規律,這是我們通過實驗探求自然規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徑。應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真正讓學生自己能畫出圖像,并練習分析圖像所代表的過程或規律。學生容易把位移圖像看成物體的運動軌跡,我們要注意強調它們是根本不同的兩個東西,如果學生基礎較好,我們應該盡量使學生看到物體的位移圖像能想象出物體的運動情況,也應該使學生根據物體的'運動情況正確地畫出物體的位移圖像。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的建立。
教學難點:對位移圖像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勻速直線運動:
(一)思考與討論:
1、書中給出的實例,汽車每經過100m的位移所用的時間大致為多少?
2、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3、如何建立位移——時間圖像?根據圖像如何分析物體的運動規律?
4、如圖一個物體運動的位移——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分析物體各段的運動情況?
(二)多媒體演示,加強對位移圖像的理解
將教材圖2—6及圖2—7做出動態效果。
(三)練習:給出另一個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例子,讓同學自己畫出位移圖像。
(四)教師小結位移——時間圖像的有關知識
1、圖像是描述物理規律的一種常用方法。
2、建立圖像的一般步驟:采集實驗數據,建立表格記錄數據,建立坐標系,標明坐標軸代表的物理量及標度,描點做圖。
3、分析圖像中的信息:(軸的含義,一個點的含義,一段線的含義等)
二、變速直線運動
(一)提問:
什么是變速直線運動?請舉例說明。
(二)展示多媒體資料:
汽車啟動及進站時的情況。
探究活動
請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車(假設汽車在一條直線上行駛)觀察汽車的里程計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數據,即記錄汽車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位移(實際為路程),包括進站停車時的情況,之后把你采集的數據,用位移—時間圖像表示出來,并把你的結果講給周圍人聽。